“上海时装周”成为国家注册商标,为时尚界维护知识产权增强信心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2024-04-14记者|加琳玮
5月23日,上海时装周助推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推进会(下称推进会)在上海举行,该推进会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上海报业集团和东方国际集团联合主办。
会上宣布,“上海时装周”已在今年3月13日正式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成为国家注册商标。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中国最先锋、商贸功能最完善的时装发布平台,举办了17年的上海时装周已在国际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需要注册商标。
事实上,它所体现的不仅是时尚产业中的商业性,更是一种具备文化产业属性的公共平台,因此承载着时尚行业的原创力量,有必要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表率。由于上海时装周申请的是第35类和41类服务类商标,成功后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更利于IP运营。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在推进会上就表示,上海时装周的意义远远不在于这十几天近百场秀场的展示,而在于搭建一个能够给予各方各面赋能的品牌。赋能的意义在于,把创意、设计、研发、制造的上游全部链接到时装周,并推送到消费终端,让人们畅想、实践乃至重塑上海未来商业业态。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
即便如此,上海时装周注册商标的过程并不顺利。
因为按照规定,“上海”属于地名,“时装”又是通用名称,一般不予核准,注册商标很有难度。在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等各相关委办部门的共同协调下,经过东方国际集团一年多的扎实筹备,才最终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支持下获得批准。
获批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昆林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上海时装周作为中国时尚产业标杆性服务平台功能和价值的认可。”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昆林
上海时装周注册商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时尚产业维护知识产权的艰难。
近几年,强调原创能力的中国设计师品牌正在崛起。以参与上海时装周的品牌为例,全年200余次的发布场次中,原创独立设计师占70%。其中,很多设计师已经在国际市场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在国内市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常被大型商业品牌、网红电商品牌抄袭,却受制于自身规模,无法与抄袭者“平等谈判”。
一方面,设计师品牌由于价格较高、设计较先锋,仍属于小众市场。知名度无法与大品牌抗衡,维权声量得不到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就此问题打官司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对于小型品牌来说维权成本太高。
因此,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目前中国设计师品牌面临的最大难题。借着上海时装周注册商标成功的机会,推进会上邀请到政商界、法律界、学术界、时尚界、传媒界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海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刘峰表示,如今国内维权成本高、处罚结果不尽如人意,其实是与历史背景有关。“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解释过,任何法律只有知识产权是讲国家利益的,而当时中国在这一方面较为弱势,如果打击得特别严,一般的民族企业就消亡了。”
这种大环境造成了一些商家钻法律空子,对原创设计进行侵权。加之独立设计师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并未进行自我保护,这种现象便愈演愈烈。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就指出,一些品牌注册商标较晚而被其他商家抄袭,最终导致设计师们失去了设计原动力。
关于商标问题,上海商标协会会长樊芸建议:“企业要运营和维护好自己的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关注品牌和企业经营的长远、短期利益问题。不能卖得好,就弱化了自己的品牌。”她还认为,商标协会和社会组织、政府、法律都要加强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实现社会共治。
而针对抄袭企业,樊芸建议各社会组织可建立失信企业名单,对其商标进行弱化。
虽然以上的建议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但刘峰认为,设计师们不该灰心。“你们正处于时代转型的过程当中,多发一点声音,立法也会改变。在整个法律体系的变化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他补充称,社会服务业越来越细致化,一些提供咨询、检索和监控服务的社会机构已经诞生。例如珠宝行业已有了具备维权机制的设计师协会。
吕晓磊也认为,设计师维权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此前也有成功案例,设计师品牌可造以银行的创始人张娜曾在2016年起诉抄袭者,坚持了4年后维权成功,并获得了赔偿。
近期陷入与深圳影儿集团的抄袭纠纷的 Moi创始人吕燕,以及常被电商卖家抄袭的Uma Wang设计师王汁也参与了讨论,她们对界面时尚表示,在维权、发声之余,也会采取一些方式减少被抄袭的可能。
Moi目前会采用加快供应链速度、采取即秀即买等形式,缩短新品发布和上市时间,避免抄袭者利用常规时装发布及上市时间差制造产品。Uma Wang则计划发挥自行研发面料的优势,为面料申请专利保护。
吕晓磊、王汁、吕燕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界女士(ID:)”: